哈喽,朋友们,今天来对比学习四个字:弋、戈、戋、㦮,之前我们也将外观相似的字放在一起对比学习过,大家的反馈比较好,说是有了对比之后,更容易识记,今天就再来一组,出发!
图片
第一个字是“弋”,读音为yì,其字形演变过程如下:
图片
弋字的甲骨文字形,像插在地里的木桩子,金文有三例,表现出同样的实物情况,战国文字外形似戈,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,人们很容易将弋字与我们今天要学的第二个字“戈”字相混淆。
据《说文疑疑》,清·孔广居认为弋字本形应为
图片
,也就是金文当中的第一例,中间的一竖像弋的斜干,上边的图片
像弋首的小枝,下边的图片
像系物的绳子,篆文形体变化较大,不过仍可分析其形,隶变之后楷书写做“弋”,也就不容易分析其最初造字意图了。故弋字的本义应为插在地里的木桩子,这木桩子是用来干啥的?
应该是栓牲口的,我上高中以前,老家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远没有现在高,那时候骡子还是主要的劳动力,地里干活不用骡子的时候,便会用铁质或者木质的类似“弋”字的东西,先用锤子将其打到土里,或者用脚踩进去,再将骡子的缰绳栓上去。
《齐民要术》当中有“以钩弋压下枝,令着地”的记载。
此外,弋字还可以表示系有绳子的箭,用来Bu鸟,同时,弋字也可做动词,表示“射”的动作,即用带绳子的箭射猎。《玉篇》里说:弋,缴射也。
弋做名词的时候,还可表示禽鸟,《大戴礼记》里有“十二月,鸣弋。弋也者,禽也”的记载;
弋还是姓氏,弋姓是一个源自春秋时期的姓氏,起源于夏禹的后代。春秋时,卫国有夏禹后代姒姓大夫,受封于弋邑(今山西省运城永济、夏县一带地区),其后代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,称为弋氏。弋姓的字辈在四川南充弋氏中有详细的记录,这些字辈反映了家族的传统和文化。此外,弋姓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名人,如明朝代州人弋谦,他在永乐年间成为进士,并历任多个官职,以直言敢谏著称。
简单学习第一个弋字之后,一起看一下第二个字:戈。
图片
戈字就比较常见了,戈壁的“戈”字,读音为gē,其整体字形演化如下:
图片
戈为象形字,甲骨文象古代的一种兵器形,长柄、横刃、上有饰物,金文字形线条化,篆文整齐化,隶变后楷书写作我们如今看到的“戈”字。
图片
故戈字的本义是一种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,横刃,用青铜或铁制成,装有长柄。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戈,平头戟也。从弋、一,横之象形。就是说,戈是一种古代长柄、横刃的兵器,平头戟。
图片
做这层含义解时,戈字常常出现在各种古代作品当中。
比如我们熟知的“王于兴师,修我矛戈”,再比如词语“反戈一击、同室操戈”等。
此外,戈也泛指战争和兵器,比如金戈铁马、枕戈待旦、偃武息戈等。
同弋一样,戈也可作为姓氏。
戈姓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中国姓氏,根据百度百科的资料,戈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341位,而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。戈姓的分布较广,主要分布在北京、天津、山东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广西、云南、浙江等地。戈姓的起源有多种说法,包括出自东夷族的戈国、姒姓、职业、官位以及满族汉化改姓等。
戈姓的历史名人包括戈讪、戈文、戈载、戈英、戈锦、戈涛、戈源等。戈姓的郡望有临海郡和景州,堂号包括平允堂和平寇堂。戈姓的辈分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,例如安徽省寿县一带的戈姓辈分有特定的排列。
图片
戋字,可能认识的人相对来说就比较少了,读音为jiān,甲骨文字形写做
图片
,篆文写做图片
。这是一个会意字,甲骨文字形,我们可以看到,画的是两个戈,故戋字从二戈,表示“残杀”之义,是“残”字的初文。
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说:戋,贼也。从二戈。本义为残杀。
图片
又由其本义,引申用作“戋戋”,表示少,细微等义,比如“戋戋微物、为数戋戋”。
上边我们说,戋是残的本字,那喜欢行书书法的人都知道,还有一个字写做“殘”字,这又是个什么字?
实际上,戋字后来不单独使用了,而是作为部首参与构字,凡从戋取义的汉字,含义均与微小、细微等义有关系。
既然去做了部首,那么戋字的残杀、残余等含义,便专门用了加了义符“歹”字的“殘”来表示,如今规范化简体写做“残”。
这样,就把三者的关系搞清楚了。
简单了解戋字之后,我们来学习第四个字,比戋字多了一横。
图片
㦮字的读音为qián,是不是有点眼熟?
实际上,它就是钱字的异体字“銭”右边的声符,而“銭”为“錢”的俗体字。不过,关于“㦮”字的资料,笔者并没有找到太多估计记载,猜测应当是“戋”篆文字形时期的民间省笔写法,如果你知道这个字更多的信息,感谢私信提供与大家一起分享。
关于弋、戈、戋、㦮这四个字的内容,简单写到这里了,你有学到知识吗?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